其實一開始接觸到樂生這個話題,說真的~我也是有點搞不太清楚狀況。不過在看了一些資料之後,我才知道,樂生的故事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說的完的。

所以,當朋友從MSN丟來一句 "樂生是什麼阿?"  突然間~已經看過不少關於樂生資料的我,竟一時也回答不出來,樂生..."是什麼? " 

想了想,想起我找資料的時候上過維基。沒錯,就是維基。從維基搜尋樂生療養院,我想,這就是第一個可以大略了解樂生整個時間與概況的好方法。


以下僅節錄部份內容,更詳盡的內容請到 維基-樂生療養院

院史
 
樂生療養院成立於日治時代的1929年(昭和四年),設於臺北州及新竹州交界的「埤角」(今迴龍地區)。最初名為臺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樂生院。此院為日治時代為強制收容痲瘋病(又稱癩病、漢生病、韓森氏病)患而設,最初只有五幢房舍,收容一百多人。戰後國民政府遷台,由於國府延續日治強制隔離政策,至使病患愈來愈多,陸續擴建病舍至六十多幢,有近千張病床。

樂生是台灣第一間痲瘋病院,作為慢性傳染病、癩病防治的專門機構。百年前,癩病特效藥尚未問世,加上對痲瘋病的不瞭解。早年痲瘋病被誤認為無藥可治、且高傳染病的瘟疫。所以,當初是遵循了在德國‧柏林舉行「第一屆國際癩病會議」(The First International Leprosy Conference, Berlin, 1897)的建議,採行「強制收容,絕對隔離」政策。政府強制病患進駐樂生,幾乎就註定老死其內,院方對於院內病患懷孕的態度,也是採取強制墮胎的手段,導致墮胎失敗產下的下一代,有身心障礙的問題。院內有一碑立於1947年,為當年院長吳文龍所提「以院為家、大德曰生」,正是當時隔離政策的寫照。

後來治療藥物發明,患者不再需要強制隔離,樂生的病人才逐年減少。院民與世隔絕了數旬年,直到1954年,才慢慢開放讓院民回家。至今老病患逐漸凋零,根據2006年3月的統計資料,約165位院民居住於新院區,52位院民居住於舊院區與其它地方。

年表
1927年:台灣總督上山滿之進決議成立。
1930年:竣工。12月20日收容病患約百餘人。採強制隔離、禁婚,首任院長為上川豐。
1938年:共建病舍達34棟。
1939年:病患達七百餘人,採不禁婚,須結紮。
1945年:賴尚和代理院長。
1946年:吳文龍任院長,採半開放,不禁婚,不結紮。
1952年:戴仁壽建基督「聖德教堂」。
1954年:撤除鐵絲網,病癒患者出院返家。佛教信眾自建「棲蓮精舍」落成。
1956年:院民取得身分證,有投票權。
1965年:天主教「威廉聖堂」落成。
1969年:病舍達61棟,收容1050名病患。
1979年:日本船業鉅子,知名右翼大老笹川良一捐建「笹川紀念館」。
1994年:台灣省政府衛生處將「樂生」賣給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2001年:院方行文台北縣政府希望鑑定「樂生」。
2002年:當時擔任立法委員的羅文嘉提質詢受重視,採保存小部分建築。同年成立「樂生老樹搶救聯盟」。
2003年:捷運工程第一波拆除。
2004年2月:「青年樂生聯盟」成立。
2005年3月19日:「樂生保留自救會」成立。
2005年10月25日::樂生療養院戰前院民告日本政府應依隔離違憲『漢生病補償法』支給補償--東京地方法院裁定「勝訴」。
2005年11月18日:樂生保留自救會法案組成立;組織漢生人權立法推動聯盟;開始在立法院推動「台灣漢生人權保障條例」。
2005年11月21日:院民與樂生青年聯盟總統府前靜坐抗議。
2005年12月13日:行政院文建會依文化資產保護法將樂生療養院舊院址指定為「暫定古蹟」,效期六個月。
2005年12月16日:台聯、國民黨、親民黨聯合提案「台灣漢生人權保障條例」:在立法院正式通過進入朝野協商逕付二讀程序。
2005年12月25日:樂生保留自救會、青年樂生聯盟、黑手那卡西聯合發行〈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專輯。
2006年1月31日:日本眾議院通過「漢生病補償法修正案」,擴大賠償對象至臺灣樂生療養院戰前院民。
2006年4月3日:樂生院民與漢生人權立法推動聯盟,召開記者會公佈〈戰後六十年:台灣漢生病友人權受侵害調查初步報告〉。
2006年4月4日:樂生院民正式向總統府遞送〈戰後六十年,台灣漢生病友人權受侵害〉『國賠請求書』。
2006年4月4日:同日,樂生院民正式向台北市政府遞送〈一百號,台南舍,五雲舍等舊院,強制拆遷迫害居住權事件〉『國賠請求書』。(未獲正視)
2006年4月22日:「樂生共和國」成立。
.
.
.
.

繼續認識樂生,請到維基-樂生療養院


其實,在我看過關於樂生的一些資料後,對於樂生的心得是...真是好諷刺的一個名字阿~樂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ggie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