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趟花東行本來真正想去走的是砂卡礑步道,不過由於蘇拉颱風的緣故,砂卡礑是得休息好一陣子才會再開放了。不過也因此誤打誤撞,反而去了封閉三年,今年7月才又重新開放的白楊步道。
因為本來預計沒有時間可以去,所以也沒特別做功課。因此在步道口一帶還找了一下,後來問了在天祥露營區露營的前輩,才得到資訊說入口在隧道內(這件事我邊走都還是以為我聽錯了)。的確,後來回來查了網路資料,以往都說在168.8km處,看了人家的舊照,顯然現在的入口跟以前的入口樣貌,可是差很多。大家可千萬得好好認一下,否則什麼牌子都沒有,會以為這個洞是啥通風坑道之類的,應該一定會錯過.....。
走進隧道,一開始還真是有點怕怕的。除了黑,重點是還真長耶。好在身邊還有手機當手電筒,否則還真不知道要不要繼續走,所以提醒前去的朋友記得帶著手電筒以防不時之需。
走過幽暗的隧道之後,我有一種很有趣的感覺,彷彿自己是當年課本中遇見桃花源的那個主角。這感覺當然是除了來自幽長的隧道,更因眼前的景觀自然原始而有這有趣的感覺。
白楊步道其實是台電當年為了發展立霧溪水力發電工程而闢的工程道路,後因擔心破壞太魯閣樣貌(還是其實發現不適合:P),因此計畫就此擱置,而道路則在修築後成為今日的白楊步道。
白楊步道的一大特色就是隧道-隧道-隧道。沒錯,以目前開放的2km步道,就有7個長長短短的隧道。而除了目前步道終點的水濂洞水很多以外,其實這些隧道也多少會有些水的滲透,所以強烈建議可以帶把傘防曬兼防滴水。
<白楊步道的特色-多隧道,山壁還嵌著個...保險箱嗎:P >
<有的隧道還蠻有特色的,已不知這是第幾隧道> <沿步道有時可以看見整個壯麗的溪谷>
白楊步道一路都是平緩好走的闔家型步道,不過沿途幾乎步道旁就是峽谷,所以其實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還是要小心,別為了看風景或是嬉鬧而發生危險。
步道走著走著,出了第五個隧道就看見吊橋和高高的兩層瀑布,原來就是白楊瀑布。以前稱作達歐拉斯瀑布,泰雅語是斷崖的意思,也真的是很貼切的形容。這次也許剛好是大雨過後,感覺兩個瀑布的水量都不少,算是蠻少見到那麼高的瀑布還有那樣大的水量。
<吊橋旁的白楊瀑布休憩區> <休憩區旁可以看見壯闊的水勢,應是塔次基里溪吧>
在白楊瀑布這休憩區坐了好一會,並不是因為真的走累了,而是想要好好的看看這秀麗的山水和感受寧靜的山間氣息。這裏和其他太魯閣景點不同的是,這裡沒有喧嘩型的觀光客,因為這裡要走路,那種走馬看花的觀光客是沒有時間走進來的,哈哈哈。
欣賞完白楊瀑布就稍稍折返往水濂洞去,兩者距離還蠻近的。而水濂洞也是目前白楊步道的終點了,因為在經歷近幾年幾次風災之後,原本有10公里長的步道,能開放的就目前到水濂洞的這2公里了。
前面提到要帶把傘,其實更要帶件雨衣,或是乾脆帶上泳衣泳褲 (洞口有一公廁可供更衣)。因為水濂洞裡的滲水其實水量還不小,據說是因為當年施工有挖到水脈,所以造成了裡頭珠簾落水的特殊景致。不過裡頭也是很黑,加上溪水十分冰涼,進去一探究竟請多注意安全囉。
<淋的很高興的遊客,看似僅有水珠繽紛落下,其實看地面就可看出水勢不小>
<即使是水相機也是噴的都是水珠,可看見左邊那一條水注,真的水量不少>
整個水濂洞並不長,但是尾端水量頗豐,沒打傘是一定全濕。有打傘的大概是勉強半濕,我想這就是難怪走步道時看到有些返程的遊客有點狼狽的原因吧。所以沒打算濕透的朋友,請記得帶傘帶雨衣,而使用過後的雨衣也記得帶離丟棄到可以丟的地方。
<水濂洞尾端回看洞口處,黃色是洞口前空地的護欄,以前應是一個木棧平台>
這一趟白楊步道就在水濂洞這裡暫時是達陣,希望未來有機會看看那剩下8公里的美麗景致。回程就一路到頭了,天色漸暗,這時每個隧道就更需要手電筒了。而且聽說有的隧道裡頭會有蝙蝠,不過我都沒遇到就是了,也不知道是高興還是有一點點小失落。不過我想真要碰到,我還是會很挫吧:P。
拜訪日期:2012.08
--
台灣地名小探源-不負責任講座
本鄉地處中央山脈東側,地勢高聳陡峭,氣候亦隨高度有所變化,鄉境大部分被劃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範圍,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為主,觀光業甚為發達。
鄉名「秀林」源於太魯閣族帛士林(Bsuring,又稱武士林、玻士林、士林)部落。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初,曾一度採用「士林」為該鄉之名,後因與臺北市轄下士林區同名而更名。今鄉治所在地秀林村則由漢譯而來。
目前秀林鄉有更名太魯閣鄉的計畫,將續嘉義縣阿里山鄉、屏東縣三地門鄉、高雄市那瑪夏區後,第四個恢復傳統名稱的原住民鄉。(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