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著腳踏車在高雄市區的腳踏車道路線上,總是不經意的會被一些景點給吸引停下來。或許是腳踏車路線有規劃過,或是高雄也保留不少舊時代的建設吧,所以在市區才會那麼容易遇見"景點"。打狗鐵道故事館就是這麼樣隨意騎腳踏車經過遇到的。
<一開始是從路邊經過,在都市過慣生活的人,看到這麼大一片綠地很難不被吸引>
<DT-609,1929年,鐵道迷應該對這兩隻蒸氣火車頭相當著迷>
<很適合帶小朋友的地方,有火車頭,但不用擔心會被火車撞了...>
<藍色這節車廂,跟記憶中曾經搭過的平溪線是很類似的,不過目前平溪線也已經不是這種車廂了>
<室內還保留一些有歷史的文物,沙發是可以坐的,不過有強調請不要太用力...>
<其實以前這裡也有扇形車庫,不過隨著開發已經拆掉了。台灣目前就剩彰化的扇形車庫>
回來查了一下,這才發現原來打狗鐵道故事館是委託給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管理。而委託原因我想就是因為這故事館的這些鐵道是靠著協會的人發起運動才獲得保留的。這些在鐵道故事館的營運裡有提到一些,我想這就是歷史古蹟與土地發展的衝突吧。
只是我總覺得大家都跑去看國外人家的古蹟,但是回到台灣。只要是擋道路的,大部分的人就只會想到-拆掉阿。是呀,拆是最快的,但是拆完以後,我們卻總是又羨慕別人擁有的歷史文物,這真的是很矛盾的一件事。
又或者是在台灣的歷史中總脫離不了關於殖民統治的歷史,所以很多的歷史文物在某種程度中又似乎帶著殖民的記憶象徵。所以在面對這些歷史文物時,在處理上是不是帶著些複雜的情緒的。畢竟保留總是比較麻煩,而反正拆了的也是殖民時期的"東西",所以很多歷史也就這麼樣的變成了照片上歷史。不過如果這麼說起來的話,我想最可以拆的,應該就是凱達格蘭大道前的那一間了吧。
不負責任地名探源~
高雄的古稱打狗,其語源為是平埔族原住民馬卡道族的稱呼「takao」,後漢人藉閩南語音書寫為「打狗」。
而馬卡道族當時在居住地,種滿了一種竹林。這些竹林是用來防禦海盜的刺竹林,稱為「takau」,後來被漢人音譯為「打狗」(ta-gao,河洛語音)。
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認為「打狗」這個地名不雅,而將地名書寫改為「高雄」(日語中「高雄」兩字的發音為「taka-o」)。
時間: 2012.12
--
相關資訊
打狗鐵道故事館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32號
電話:(07) 531-6209